日本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视频_高h文在线_男男视频网站在线观看_寰宇意思

主題: 發達國家衰退難改國內宏調
2008-02-24 16:49:16          
功能: [發表文章] [回復] [快速回復] [進入實時在線交流平臺 #1
 
 
頭銜:股民
昵稱:游客(58.247.173.*)
發帖數: -
回帖數: -
可用積分數:
注冊日期: -
最后登陸: -
主題:發達國家衰退難改國內宏調

布什政府以大幅減稅1450億美元、美聯儲以大幅減息75個基點的方式確認了美國經濟已進入溫和衰退期,并且可能尚未達到谷底。在次級債危機的共振下,中國最主要的貿易伙伴——歐盟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仍高溫不降。統計局近日公布的2007年的初步數據表明,去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24.7萬億元,同比增長11.4%,高于去年0.3個百分點,增速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物價方面,去年CPI上漲4.8%,漲幅比上年提高3.3個百分點,其中12月上漲6.5%。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坦陳,保持市場價格穩定的難度很大。

  外冷內熱的落差讓各界的焦點集中在:美國乃至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放緩會否帶出中國經濟的拐點?

  外需下降難改中國增長勢頭

  國內外的不少人都認為中國經濟成功主要依賴著對發達國家的出口。乍看之下,這一點不言自明。2007年,中國的出口規模幾乎占GDP的40%。這個數字自2001年以來翻了一番。其中,1/4中國商品的出口目的地是美國,歐盟的比重還要更大一些。最近的數據顯示,中國貿易順差的增速已有下降,一個看似符合邏輯的推論是,中國經濟成長將因出口引擎動力衰減而受到沖擊;并且,如果今年美國經濟出現問題,將比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之時要嚴重得多,因為中國“世界制造業工廠”的稱謂也就是最近幾年才聲名鵲起的。

  然而,簡單地看中國的外貿依存度是有誤導性的。相關資料顯示,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遠沒有想象的那么大。這一點也得到了有關國際組織的驗證。世界銀行在日前公布的《2008年全球經濟展望》中預測說,發展中經濟體的活躍將緩沖美國目前增速放緩的影響。該論斷的證據是,在貫穿2006至2007年的全球高技術周期性下滑影響到出口勢頭的情況下,很多經濟體的增長主要依靠國內需求推動。

  對此,筆者認為,世界銀行隱含的意思是,中國是上述依靠國內需求推動的“很多經濟體”中的一員。

  問題的關鍵在于,外貿依存度和(凈)出口占比等簡單指標忽略了出口和GDP的計算方法存在的本質區別。出口度量的是總量規模,而GDP度量的則是增加值。如果仿照GDP的計算方法來度量出口,那么,外需的下降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將得到更為合理的考量。

  仔細來看,出口中至少包括兩部分是計算增加值時需要扣除的。其一是,出口中所包含的進口產品部分,比如來料加工產業中的原材料;其二是,出口產品中所包含的在國內生產的中間產品部分,比如有國內企業提供的原材料。后一部分之所以要扣除,是因為它們也是不計入GDP的。

  只有如此,出口的指標才是增加值意義上的,才可以與GDP相比較。否則,由于產業分工不同,出口的重要性在國際間就不具有令人信服的可比性。眾所周知,中國出口中制造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而制造業中的很多投入是需要從國外進口的,一進一出后,出口規模雖然龐大,但附加值其實并不大,因而對GDP的意義也并不大。因而通俗而言,GDP只度量附加值。經過這樣的調整,中國“真實的”出口比重立即下降到占GDP的10%以下。

  “真實的”出口比重占GDP10%以下的比例雖比日本略高,但低于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新加坡和臺灣,這與中國的大國經濟結構是吻合的。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出口的明顯下降并沒有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在IT泡沫破滅的2001年,中國的出口下降了35%之多,但中國整體的GDP增長率只下降了不到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就業指標也證明了出口部門在經濟的比重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大。調查顯示,1/3的制造業工人工作在出口導向型部門,這只相當于整個就業規模的6%。

  近兩年中國的凈出口(出口減掉進口)增長的確很快,2005年以來凈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20%,而此前只有5%左右。應該注意到,首先,凈出口的放量增長并不是因為中國出口規模的大幅上升,而是因為進口規模的明顯下降。其次,盡管凈出口已十分重要,但這種重要性也不宜夸大;實際上,即便是中國的凈出口下降為0,中國內需仍然可以推動接近9%的高增長率。最后,從地緣分布上看,中國對新興國家的出口占了更大的比重,而新興國家的經濟增長仍活力十足。

  內需轉換而不是內需增加

  因而,內需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真正引擎。值得注意的是,“消費”不足并不意味著“內需”不足。將這兩個概念混同是大量分析中常見的低級錯誤之一。實際上,中國經濟增長的頭等功臣不是外需,而是投資。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4.8%,占當年GDP的55.6%。一個擔心是,出口部門的萎縮是否會導致投資的縮減。這一點擔心實際上也沒有充分的理由。因為,中國一半以上的投資是發生在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領域。直接和間接與出口部門有關的投資只占14%的比重。

  正確評估出口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提供了一系列的重要啟示。

  首先,宏觀調控部門應該將出口下降的因素考慮在內,但不應夸大國內的嚴峻形勢。按已有的信息判斷,中國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2008年至多會比2007年下降一半,但此前的分析表明,這也只是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從11.5%的過熱區間下降到10%的較為合理的區間。這將有利于中國經濟的“軟著陸”。從這個角度說,美國經濟的放緩將幫助中國經濟適度降溫,而不會把中國經濟拖入衰退。中美經濟雖遠未達到“脫鉤”,但中國經濟更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無疑植根于內部,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膨脹在很大程度上自成體系;鑒于今年主要基本面拐點難現,中國宏觀調控的壓力也不會因美國經濟的放緩而自動緩解。

  其次,應正確對待國內外對中國過度依賴出口的批評。中國順差在規模上的確很大,但簡單的指標可能并不是一個有說服力的度量。從貢獻率上看,實際上,2007年凈出口貢獻率占美國經濟增長的30%,遠遠超過中國凈出口的20%貢獻率。這一點顯示,中國內需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要大于美國內需對國內經濟增長的貢獻。

  再次,對中國而言,重要的是調整內需本身的結構。所謂中國內需不足的觀點是模糊的,并可能會轉移國內結構改革和宏觀調控的著力點。中國的調整在于應增加消費的占比。投資和消費同是內需,但應該將兩者區分開來。也就是說,中國的宏觀調控從根本上說,應該是需求轉換型的,而不是需求增加型的。

  從緊同時應保持足夠靈活性

  就中國宏觀形勢而言,美國經濟的放緩并不會帶出中國經濟增長的拐點,相反可能會在整體上幫助經濟合理降溫;相關政策部門應合理考量出口下降對增長的影響,宏觀調控不應過早松懈。

  如上分析表明,國際金融市場和需求的變化將緩解中國物價全面上漲的風險,并可能降低流動性過剩的壓力。這些顯然不是壞事情。如果我們回到此輪宏觀調控的目標,就會發現,外需的下降正在促成這些目標的實現,雖然可能會伴隨一定程度的苦惱。比如,外部經濟降溫將有助于中國資產價格的降溫,順差的下降,流動性過剩的減緩以及物價的平穩。有人擔心中國的消費,因為2007年12月份中國零售總額出人意料地下降了0.4%。然而,這一點能在多大程度上歸因于美國經濟的衰退值得質疑,事實上更明顯的是,物價的上漲對大眾消費能力的傷害,恐怕是主要原因。長期來看,如果物價企穩、人民幣升值,將能夠提升家庭的消費需求。

  當然,如果全球經濟真的走向深度衰退,中國經濟勢難幸免,但至少到目前為止,這一風險并不大。反過來說,如果僅因美國衰退就視為中國經濟的災難,則意味著中國宏觀調控應該提前放松,從技術上到理性上,這都是非常不合時宜的。

  此外,宏觀調控政策應相機而動,避免出現滯后效應。今年整體宏觀調控的壓力下半年有可能小于上半年。但下半年的奧運經濟效應,可能會是另外一個問題。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正確評估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并不是要貶低出口部門和對外開放對中國經濟效率提升的重要意義。有學者注意到,FDI實際上緩解了中國金融部門改革的滯后,為中國提供了極端重要的資本積累。另外,外貿部門帶動了中國的技術更新換代和人力資本積累。這些方面,都不是僅僅能從GDP貢獻上可以看出的。




【免責聲明】上海大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僅合法經營金融島網絡平臺,從未開展任何咨詢、委托理財業務。任何人的文章、言論僅代表其本人觀點,與金融島無關。金融島對任何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確或暗示的保證。股市有風險,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相應責任。
 

結構注釋

 
 提示:可按 Ctrl + 回車鍵(ENTER) 快速提交
當前 1/1 頁: 1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