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頭銜:股民 |
昵稱:游客(58.247.165.*) |
發帖數: - |
回帖數: - |
可用積分數: |
注冊日期: - |
最后登陸: - |
|
主題:中國平安:冒進者的代價
如果對投資者的力量沒有足夠的重視,單純的以圈錢為目的,勢必敗走資本市場。
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將中國平安(601638)推到了風口浪尖。
民政部2008年1月底公布,近期持續雨雪天氣過程已造成全國出現“雪災”,直接經濟損失182億元;而自1月21日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公布新的融資計劃之后,則引爆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股災”,在經歷連續兩周持續下跌后,A股最新的總市值“縮水”近4萬億元,流通市值減少7328.7億元。而中國平安本身的股價,也從1月18日的99.55元,10天之內暴跌至71元。
如此算來,平安的融資計劃所帶來的,相當于中國發生220次雪災!平安保險,到底干了什么?
“不靠譜”的大動作
1月20日,中國平安宣布將啟動大手筆的融資計劃:擬公開增發不超過12億股,同時擬發行分離交易可轉債不超過412億元。這套組合方案融資規模高達1600億,將成為A股市場最大再融資項目。公告發布當天,大盤暴跌266點,創下半年來跌幅之最。平安的巨額融資計劃被指為帶動大盤下跌的導火索。眾多投資者認為平安此舉有“搶錢”之嫌。大規模的融資已經成為市場不能承受之重。
中國平安此次再融資,距離自己在A股上市還不到一年的時間。據Wind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已經實施的再融資項目最大筆金額為海通證券的260億,尚未實施的項目中最大筆是中國石化300億分離交易可轉債。但這些與中國平安1600億的再融資規模相比,均可謂“小巫見大巫”。
但市場卻并不看好,隨著市值大幅度縮水的,還有投資者的信心。許多投資者公開表示這次融資行為是極其“不靠譜的”。這種說法并非全無道理,中國平安于2007年3月1日在A股上市(此前已于2004年6月24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上市前凈資產總規模不到400億元,在A股上市后達到1000億元,而此次拋出的新融資計劃,相當于憑空造就出一個新的平安保險。
平安保險的大動作,憑什么?
以擴張的名義
按照平安集團的解釋:截至2007年9月30日,公司總資產已達6237.22億元,較2006年年末增長34.6%,各項業務的迅速發展對公司資本金規模和資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計劃用所募集資金進一步貫徹其在國內、國際市場自身與外部增長的發展戰略,進一步壯大資本實力,迅速做大做好做強,為廣大股東及投資者創造持續、穩健的投資回報。
但不爭的事實是,目前平安保險的資產,已經完全足夠應付企業在未來三到五年內的需求。“除非有更大規模的并購整合,不然這1600億根本花不了!”某分析機構公開表示。
對此中國平安的新聞發言人盛瑞生回應到:“平安的戰略目標是成為一家國際性的金融集團,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中,我們在公司價值最大化原則上,把握國內、國際可能出現的市場機會。加速戰略目標的實現,才能為投資者和股東創造更大的價值。”
從2007年開始,平安將發展架構定位在保險、銀行和資產管理三元戰略上,擴展速度開始加快。但顯而易見,平安的擴張在某些單元架構方面還很薄弱。較之于國際領先的金融集團,中國平安提升空間依然很大,這也從側面佐證了平安的擴張可能。
劍指海外?
伴隨著擴張可能而來的是業內對平安投資方向的眾多猜測:是借全球經濟衰退之際投資海外,還是著手整合國內市場?平安方面表示將在2008年3月股東大會通過融資方案之后公布投資方向。而目前保險業內海外牟利的呼聲高漲,從種種聲音中已經露出了平安下一步的端倪。
證券分析師們認為:對于目前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性影響,收購國際上一些金融資產成為天賜良機。到海外市場去尋找超額盈利空間,這已成為2008年保險業的共識。在廣西召開的2008年第一季度保險資產管理聯席會議上,保監會相關負責人稱:“權益投資是保險資金重要的盈利市場,固定收益投資是保險資金重要的配置市場,而境外市場則是今年重要的投資領域。”
平安保險作為有外資背景的金融機構,顯然比其他本土金融機構更有資本試水海外,但前途究竟如何,目前仍不得而知。股評家黃湘源撰文表示:平安新的融資計劃基本已經確定用于海外投資,但如果投資于西方,特別是投資于西方金融機構,極有可能間接為美國次貸危機埋單。中國銀行參與的美國次債,中投公司投資的美國黑石和英國巴克萊,無不身不由己地陷入了為美國埋單的危機,首批出海的QDII也已全軍覆沒——沒有人能夠保證在以損害國內投資者利益為手段、謀得1600億新資金的平安海外之路會一帆風順。
被忽視的力量
未知的海外市場僅僅是潛在的風險,現在平安需要首先面對的,是種種質疑的聲音。
對于中國平安逾千億巨額再融資行為,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教授頗為憤慨:“這是一種近乎于失去理性的融資,近乎于瘋狂的擴張,令常人無法理解!”他進一步表示:企業懷有做大做強的理想是沒有錯的,但是落實到實際上還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企業成長是需要過程的,花旗銀行不可能一夜之間建成,企業決不是盲目做大就好,規模大了,反而更缺乏持續成長性。
吳曉求代表了大多數投資者的聲音。作為近幾年資本市場“牛勁”十足的內在力,投資者信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最容易忽略的也往往是投資者的力量。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巖石告訴《中外管理》:2007年5月30日監管層上調印花稅的異常舉動,造成大量資金離場,給資本市場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已經充分體現出了投資者的力量。如果企業對這一點不加以重視,勢必敗走A股。
而此時,恰逢中國平安的大規模再融資,市場上罵聲一片。職業投資者王士慶告訴《中外管理》:平安的行為就是以圈錢為目的,視投資者利益于不顧,所有投資者都會將這次“股災”歸罪于平安保險。隨著股價大打折扣的,將是平安保險的市場形象。更有可能其已有的市場份額被中國人壽、太平洋保險或者其他外資保險巨頭所瓜分。
上市確實是一把雙刃劍,既可能成為公司發展中宣傳品牌、擴大影響的好時機,能達到比廣告效應更好的效果;但同時也有可能讓企業陷入盲目圈錢的泥沼中,打擊投資者信心,使自己卷入危機。
另一位投資者更是直言:“奉勸馬明哲先生(本刊注:中國平安董事長)和中國平安決策層,面對市場明確而堅定的反對聲,還是收回再融資計劃,向市場謝罪吧!市場是大家的市場,是各類投資者共生共存的市場,呵護這個市場,你也有一份責任。”
當企業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啟動大規模的融資計劃,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有力助推劑,但如果利用不當,完全忽視自身與市場的承受能力,勢必傷害投資者信心,給企業的整體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冒進的中國平安市值大幅度縮水,已經為一些以圈錢為目的的中國企業敲響了警鐘。
【免責聲明】上海大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僅合法經營金融島網絡平臺,從未開展任何咨詢、委托理財業務。任何人的文章、言論僅代表其本人觀點,與金融島無關。金融島對任何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確或暗示的保證。股市有風險,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相應責任。
|